下关,昔年淮河古道上的淮安重镇,今天的新城市广场。如今,早就没有了“走千走万,不如淮河两岸”的当时年景,也不见元代诗人萨都刺(约1305一1355年)途经下关《题淮安王氏小楼》留存的墨宝,更没有历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的足迹。
	
追忆之余,我们只有在遗憾中翻开《下关史话》,从目录表面上乍看,下关许多老街巷地名成因简单,称呼也直白,似乎没有太多的文化典故可挖。其实,下关早在东晋时期,已是苏北地区的漕运、贡运、军运中心的历史重镇,后来,又经过明代推行海运的历史洗礼和独特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,令它的历史风貌更别具特色。 在这时期,它再次呈现了当年古镇海运码头的繁荣与昌盛,海运构成的繁华使这个临城之镇更凸出历史的地位。
	
漕运虽然已成为历史,但近百年来,下关仍然是商贾云集的经济集散重镇,为下关经济与文化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,崇仁重义的下关人秉承与宏扬下关“仁义精神”,用勤奋打造了下关的辉煌,使一处位于喧嚣闹市之中的古镇变得更加温馨。记忆中的下关不仅是人文交流之所,它也是"动"和"静"组合所在,稻香扑鼻的田园与繁华集市的格局相得益彰,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。
	
	
	
新时代的改革开放,浪潮推动着下关屠宰业的迅猛发展,使下关经济再次繁荣,传统的经营理念也发生巨大变化,彻底改变着下关的人文空间。
	
近年来,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需要,下关被整体拆迁,但在下关人眼里,下关永远是下关。敢为人先的下关人振作精神,搬离家园后另谋营生,他们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拆迁再建的大潮中。尽管如此,虽背井离乡,但乡愁难忘,下关人也亦然,他们利用社区的文化平台,在工作之于不停的去探索下关、研讨下关,他们不忘初心,期待下关的“仁义精神”能够得到传承,让下关千年历史不再尘封。
	
坐在茶楼窗前,仰望拆后重建的下关,高楼矗立。记得多年前的夏天,我家住的是沿街木楼,午休的我常常被毛驴踏在微微发青的石板街上的驴蹄声弄醒,我喜欢听这“哒哒哒”的声音,推开对开的木窗,遥望远处的市河码头,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那遥远的故事。
	
	
重归故里的下关人,记忆难忘,下关,看似已经离我们而去,却又有许多印记来告诉我们,它一直都在。如今,关于下关的很多文字都是满满回忆。只要深藏在老下关人心中的记忆不消失,昔日街头巷尾的邻里们情感就会依旧,如同昨天。特别是在茶余饭后话题不断,喜欢广场舞的大妈们更不甘落后,她们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摆弄舞姿,用乡音说唱形式向围观者述说着古镇的故事……
	
	
《下关颂》
( 一 )
漕运之都老淮安. 源头要地在下关。
浓缩千古漕博馆. 遗忘下关铸遗憾。
文化强区立十强, 全力招商求发展。
凸显古楚风貌城. 首选改造老下关。
( 二 )
老淮安乃古楚根. 漕运之都淮安城。
长淮古渡下关镇. 千载相伴赞誊盛。
追寻漕运文化史. 屈指源头下关渡。
漕运水陆枢纽地. 三朝盘踞下关镇。
声光电图建漕博, 弃缺实景作映衬。
再谱漕运源真地, 唯选遗址下关镇。
丰富漕运文化史,千秋万代永传承。
( 三 )
话说古楚下关渡, 唐新罗坊末口旁。
春秋邗沟古末口, 源头下关通长江。
元朝开筑藏军洞, 沉睡下关十里长。
地下五马并行畅, 抗击金兵御倭寇。
乾隆县志详记述, 期待开发价无限。
轰动效应莫低估, 地下长城世无双。
( 四 )
漕运起兴元明清, 中心要地下关镇。
挖掘漕运兴衰史, 千古下关活见证。
下关开筑仁义坝, 漕船唯一入淮港。
明清朝廷设驿站, 接转贡使朝皇上。
派驻京官督漕政, 验船纳税才放航。
漕粮北运盐南下, 水陆枢纽商贸旺。
( 五 )
人杰地灵下关镇, 历史底蕴更悠长。
漕运总督陈瑄裔, 呈奏朝庭拨银两。
大兴土木建庙宇, 祭海供奉妈祖像。
下关古镇矗牌楼, 镇海中枢悬牌坊。
乾隆皇帝御先生, 亲书地名牌楼上。
巾帼红玉伏蛮牛, 事发下关宰牛巷。
太祖仗义斗郑屠, 这厮混迹杀猪场。
子安著写水浒传, 一刀自诩镇关西。
清朝下关武进士, 侍卫光绪龙体旁。
八国联军进中国, 护驾慈禧避京邦。
钦赐金匾进士弟, 吹吹打打送故乡。
清民下关金二爹, 领掌总统御厨房。
传下淮扬虎皮肉, 钦赐赏金盖华堂。
综上所述非戏说, 历代史书记周详。
各大晚报整版载, 尽揽大美下关网。
文史学者均认可, 诚邀诸君来探访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【作者简介】
陈勇,网名:大成者勇者、关下武夫子,男,汉族,1966年8月生,江苏淮安下关人。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、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、淮安区淮城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。
	
曾主編三十万字的中国首起众筹第一书《下关史话》,下关历史文化研究核心发起人,撰写《重修下关火星庙碑记》,及数十篇文史、诗词、散文类作品在各大报刋、网站发表,市、区电视台多次进行采访与报道。
 手机版
 手机版 |
 | 
	
	


 
	





